2022-12-15 14:11:07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将会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提供幸福家园。

 

主要进展

“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末城市数量增至685个。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确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并存。一方面,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城市群和都市圈持续发展壮大;城市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强化,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更为坚实。要破解问题、应对挑战、紧抓机遇、释放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让新型城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就是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和覆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让城市高品质生活惠及更多的人。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两者有18个百分点的差距,涉及2.5亿人左右,这些人在统计上属于城镇常住居民,但尚未获得城镇户籍,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致使城镇化有“夹生”的成分,影响了城镇化质量。

要坚持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城镇化中的“夹生”问题,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除极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人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融入城市发展,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针对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深化“地”“钱”“房”三个方面的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城镇住房制度,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点”带“面”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新型城镇化也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城镇化,在我国14亿多人口中,目前城镇人口已经超过9亿人,农村人口已经不到5亿人,每年仍有超过1000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口规模巨大的城镇化,需要不同规模的城市吸纳和承载这些城镇人口,因此,构建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定位协调、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城市发展格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各类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为促进优势地区集中集约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并且也有利于缓解其他地区人地关系紧张的压力,有利于形成以城市“点”上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面”上高水平保护的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有力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要统筹推进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城新区建设,兼顾城市“面子”和“里子”,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好山水生态廊道,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摊大饼”式粗放扩张,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副中心和卫星城,促进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形成多中心支撑、多功能联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加快完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中小城市“聚人”和“聚产”的能力,通过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激发中小城市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中小城市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交通骨干通道的不断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初步形成了新时代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尤其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渝地区成为引领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要紧扣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展现成都在“双城记”建设中的时代担当,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精品课程
管理名师
住建新闻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微信 电话